说课稿

时间:2024-11-15 16:14:25
说课稿三篇

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先安排画图解决图形的实际问题。P89例题如果让学生直接思考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析比较困难。教材先启发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平面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

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就能看出需要先求长方形的宽。而从图中就能直观地很快知道如何求出长方形的宽,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就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直观图作用,乐于用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借助图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还要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问题导入,激发需求。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在你头脑中是不是很清楚了?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这个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3)思考后交流: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2.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让学生尝试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教师指出:画出的图要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交流:学生在投影上展示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的。

(3)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正确的标注。

②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讨论修正自己的草图。

3.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1)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长方形的宽)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与3米的乘积。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4.回顾反思,提升策略。

(1)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示意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巩固策略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题目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

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所画的示意图,并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150 ÷ 5 × ( 20 - 5 )

= 30 × 15

= 450 (平方米)

方法二:

150 ÷ 5 × 20 - 150

= 30 × 20 - 150

= 600 – 150

= 450(平方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先算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重点问: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

(3)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弄懂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并交流。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小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灵活地选择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

说课稿 篇2

一、课题产生原因:

零花钱是学生亲密的伙伴,每天伴随学生上学,放学时又离他们而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中有几百名学生,他们每天共有多少零花钱?他们每天会花去多少零花钱?他们都买了什么东西?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消费。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决定利用综实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一次亲历零花钱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回答“该怎样使用零花钱?”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的产生与利用。由学生花钱的现象引领出实践活动的主题,很多学生都会带零花钱,既然有钱,通过课堂上的小调查,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来源。其次,让学生观看学生花钱的真实相片,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不难知道学生零花钱的去向。然后设计话题:我们自己的钱,一会儿就变成了别人的钱,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不要守住自己的钱?引发学生的争议,教师因势利导,导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个环节,可能会花点时间,但并不太难,问题最关键的是:学生子课题的确立,也就是说:让学生研究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最初我认为,只要引导学生对零花钱来源的探寻,对零花钱去向的认识,才有可能正视零花钱的合理使用。因此,我准备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1、调查零花钱的来源;

2、调查零花钱的去向;

3、研究零花钱的合理使用;

然后在过程汇报或是终结性汇报的时候,才对他们各组进行整合。但这样一来,就把各个小组截然分开,知道零花钱的来源,却不知道零花钱的去向,知道零花钱的去向,却不知道零花钱的来源。缺乏着两个方面的认识基础,又怎么谈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呢?如果不从这些方面成立研究小组,那么只能从学生零花钱的去向去调查,于是我试着把学生的研究小组分成:

1、零食调查小组;

2、学习用品调查小组;

3、文体用品的调查小组;

4、其他方面的调查小组。

在预设这些小组活动计划时,我又遇到了一个困惑:设计第一个小组活动计划时,还很顺手。设计第二个小组时,就感觉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第三、四个小组的活动计划时,我根本就无法预设了。因为我发现这些小组的活动计划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按照零花钱的去向去活动的。小组与小组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缺乏个性,也显得很狭隘。怎么办?如果不这样,学生的研究小组又将从那些方面入手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想着明天就要在本中心试上课,而今晚的教案仍无着落,那时候的心情,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找不到问题出路时的苦恼与迷茫。

但我最终还是确定小组的研究目标:

1、买零食花去多少零花钱?

2、零花钱都买了学习用品了吗?

3、我们用多少钱买健康?

4、零花钱有多大的作用?

可是在第二天上完课的评析会上,就有教师提出疑问:既然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产生,学生的研究小组的活动目标也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怎么还是按老师的预设进行呢?这真是一针见血,一下子卡住了我的要害,这也是我对本次教研主题理解之后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几斤几两,让学生自由畅谈话题,有谁知道他们会提出多少刁钻、离奇古怪的问题呢?我对他们的问题又将如何处置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需要教师平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我都比较薄弱。但是子课题的产生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所以我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能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随机应变啦。

学生子课题的产生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可以应用归纳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归类,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确定子课题。最终我选择后者,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应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赶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子课题的成立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活动计划的制定,这是整个实践活动的蓝图,如果让学生匆忙的定下活动计划,使计划不完善,势必影响今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准备了制定活动计划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充分交流之后,再来完成活动计划,这样有利于他们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制定的计划才会更完整,才会更实际可行。这是我在预设教学过程时的真实想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想,恳请各位领导、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之后的教学内容。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并对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与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激素调节-----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另外,本课题安排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内容,向光生长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则可由现象进一步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究。

因此,本课题既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题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 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1. 通过模仿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并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概述生长素发现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形成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激发起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认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作用

4、教学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二、说教法

1、本节以探究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和实验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使学习者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转变:

① 教师角色的转变: 讲授者→ 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 被动接受者 →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 设疑、分析、讲授 →发现、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④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讲授式→ 引导学生探究式

通过这些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 向光生长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向日葵动画

提出问题: 植物向光生长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板书: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二)探究学习,导学达标

设问:1、植物向光生长是否与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胚芽鞘及胚芽鞘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尖端横插有云母片的胚芽鞘在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3、尖端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吗?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此实验?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师: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作了研究

媒体演示 达尔文胚芽向光性实验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胚芽与向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即生长和弯曲。)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事实,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设问:4、同学们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探究什么问题?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活动气氛,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设问:5、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媒体演示 温特实验动画

学生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分析温特实验的用意,概括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能控制胚芽的生长。

板书: 2、1928年温特实验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本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层递性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观察、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探求新知识,主动要求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和拓展知识深度的学习热情。模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中的“再发现”过程,已不再是单纯模拟走科学家实践过程的“老路”,而是把学生推上创新之路。并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思维、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媒体展示:郭葛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科学短文。

板书: 3、1934年郭葛成就

设问:6、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哪里,有哪些作用,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缺点及分布的短文

板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媒体显示:)

1、生理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

(2)、促进果实发育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落花落果

(5)、影响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设问:7、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 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的动画

学生概括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展示(教师总结) 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板书:2、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显示:)

板书: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媒体展示 像生长素那样,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设问:8、如何能让未成熟的柿子尽快成熟?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引出其他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整堂课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线,教师穿插引导。

(三)巩固反馈,持续学习

1、小结。

课后小结,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2、完成练习,互相评价。

通过完成开放的研究性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