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高中数学说课稿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但是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前三种算法语句,它们基本上是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语句的用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三种语句的了解和实现,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在体会三种语句结构格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挖掘三种算法语句的格式特点及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三种算法语句的思想与特征.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约5分钟)
在课的开始,我要求学生们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有关计算机的例子,如:听MP3,看电影,玩游戏,打字排版,画卡通画,处理数据等等,并告诉他们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后接着问他们知不知道计算机到底是怎样工作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出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将课本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样能够激起他们对接下来的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探究新知(约15分钟)
这里我先给出一个题目:用描点法作出函数
的图象,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象时,需要先求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当
时的函数值。(程序由我在课前准备好,教学中直接调用运行)
程序:INPUT“x=”;x 输入语句
y=x^3+3*x^2-24*x+30 赋值语句
PRINT x 输出语句
PRINT y 输出语句
END
(学生们先看,再跟着做,先不必深究该程序如何得来,只要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之后,我向学生们提问:在这个程序中,他们觉得哪些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同学们互相交流、议论、猜想、概括出结论。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还要请学生们注意到在赋值语句中的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此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们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什么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样比老师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效果更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输出框的内容怎样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来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然后请学生作答)这样可以及时应用刚刚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例题精析(约12分钟)
在本环节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三道例题,这三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2、例3和例4,学生通过这几道例题的讲解,结合计算机程序上机运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前三种算法语句,体会到他们在程序中的意义和作用。
4.课堂精练(约4分钟)
P15 练习 1.
提问:如果要求输入一个摄氏温度,输出其相应的华氏温度,又该如何设计程序?(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完成)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思考,发散思维。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⑴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
⑵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问题
⑶ 赋值语句中“=”的作用及应用
⑷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进行编程。
6.布置作业
P23 习题1.2 A组 1(2)、2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7.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 ……此处隐藏2515个字……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品质。
活动四:探究数量积的运算律
1、运算律的发现
关于运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现,为此,首先提出问题9
问题9:我们学过了实数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对向量是否也适用?
通过此问题主要是想使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猜测提出数量积的运算律。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测: ①
·
=
·
②(
·
)
=
(
·
) ③(
+
)·
=
·
+
·
猜测①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猜测②的正确性,我提示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猜测②的左右两边的结果各是什么?它们一定相等吗?
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发现,猜测②是不正确的。
这时教师在肯定猜测③的基础上明晰数量积的运算律:
2、明晰数量积的运算律
3、证明运算律
学生独立证明运算律(2)
我把运算运算律(2)的证明交给学生完成,在证明时,学生可能只考虑到λ>0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证明,提出以下问题:
当λ<0时,向量
与λ
,
与λ
的方向 的关系如何?此时,向量λ
与
及
与λ
的夹角与向量
与
的夹角相等吗?
师生共同证明运算律(3)
运算律(3)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节约课时,这个证明由师生共同完成,我想这也是教材的本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仍然是首先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归纳,然后教师明晰结论,最后再完成证明,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类比创新的意识,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活动五:应用与提高
例1、(师生共同完成)已知︱
︱=6,︱
︱=4,
与
的夹角为60°,求
(
+2
)·(
-3
),并思考此运算过程类似于哪种运算?
例2、(学生独立完成)对任意向量
,b是否有以下结论:
(1)(
+
)2=
2+2
·
+
2
(2)(
+
)·(
-
)=
2—
2
例3、(师生共同完成)已知︱
︱=3,︱
︱=4, 且
与
不共线,k为何值时,向量
+k
与
-k
互相垂直?并思考:通过本题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题,我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了其中的三道,并对例1和例3增加了题后反思。例1是数量积的性质和运算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时,我重点从对运算原理的分析和运算过程的规范书写两个方面加强示范。完成计算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此运算过程类似于哪种运算?目的是想让学生在类比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自己猜测提出例2给出的两个公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一方面这并不困难,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通过类比这一思维模式达到创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继续巩固性质和运算律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数量积来判断两个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基本应用之一,教学时重点给学生分析数与形的转化原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积的含义,熟练掌握性质及运算律,并能够应用数量积解决有关问题,再安排如下练习:
1、 下列两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①、若
≠0,则对任一非零向量
,有
·
≠0.
②、若
≠0,
·
=
·
,则
=
.
2、已知△ABC中,
=
,
=
,当
·
<0或
·
=0时,试判断△ABC的形状。
安排练习1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与实数乘法比较的基础上全面认识数量积这一重要运算,
通过练习2使学生学会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进一步感受数量积的应用价值。
活动六:小结提升与作业布置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基本应用是什么?
3、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概念的归纳和性质的探究?在运算律的探究过程中,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
4、类比向量的线性运算,我们还应该怎样研究数量积?
通过上述问题,使学生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下
一节做好铺垫,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布置作业:
1、课本P121习题2.4A组1、2、3。
2、拓展与提高:
已知
与
都是非零向量,且
+3
与7
-5
垂直,
-4
与 7
-2
垂直求
与
的夹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考虑检测全体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组教材中的习题,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继续加深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结合“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建议,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在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偏差,并对其进行定
性的评价。
2、在学生讨论、交流、协作时,教师通过观察,就个别或整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在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 通过作业,反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