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17:21:47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

《清澈的湖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句子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让人浮想联翩,班上的小家伙们非常爱读,课文的理解拓展很快就完成了,我灵机一动,进行了深一步的拓展理解。

我先是把课文中三个很经典的句子打在屏幕上:

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

然后说比喻句的三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

分别对三要素用儿童式的解释词来解释,本体: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喻体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东西在我们脑海里像另一样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想到的,感觉到像的,而比喻词则是:像、好像、仿佛、正如。

教完这些,小家伙们就开始找了,山石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青蛙是我们脑海里想到的,我觉得山石像青蛙。于是,我开始让他们找比喻句。说比喻句。我相机问:湖水像一面镜子,湖水还像什么呢?有的说湖水像玻璃,像画布,像翡翠,还有的说像照相机,把天上、两岸所有的景物都照在湖水里。这时胡哲畅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湖水像梦想,因为我做梦的时候,梦想里是一片蓝色的,还有波纹,我看电视时,当人们开始做梦时也是出现一个蓝色的有圈圈波纹的框框,里面就装着人们的梦想。他一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但是,有些小家伙会把拟人句当作比喻句,这也是一个难点。

我不得不花费一些口舌去教会他们区分比较,比喻句里面一定要出现喻体,有“像、好像、仿佛、正如”这些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它可能是拟人句、夸张句,关键是看有没喻体。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拔高了他们,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很快乐!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2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2、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教师的指令吗?对。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3、 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地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4、 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地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3

《清澈的湖水》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以“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学生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学生读起来很有亲切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据新课改精神,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文章图文并茂的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熏陶;通过自我感悟,升华主题,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达到“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展开想象

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只作引导。

二、课件展示,读议结合,深化主题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课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议,让学生结合课内外知识,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皱纹”“企盼”“紧紧篡着”等词语,找出描写景色美和行为美的句子进行理解,并在读中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启发想象,展示评价,总结全文

课文讲完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你想说点什么?1、我想对小洁说……,对小男孩说……对自己说……。2、相机板书:笑了的湖水。3、总结:相信有了小洁、你、我,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湖水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澈,大自然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还要值得注意的地方:加强课文的阅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对课文的内容进一步理解的透彻,鼓励学生大胆说。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4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本课教学,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两岸和湖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针对本课特点,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在初读后,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文本,找到四处写景美的语段,并随即进行分析指导。

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我通过图片欣赏、联系生活场景,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通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最后由读变背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和交流,不仅知道了湖面和镜面的相同之处,更理解了什么是“变幻的山峦。”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的三维目标。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5

上完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积累,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科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那几句哪几句就读哪几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2.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面对着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深层含义的钥匙。有人会问,这不是教师的指令码?对。单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3.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到达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的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4.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的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相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多层次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6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这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我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了吗答案显然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课后听了周老师的指导,我再一次羞愧地无地自容。“隔靴搔痒”,走教案,成了我这节课的“亮点”。

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浮于泛化,点到为止。二年级,还处在学习的低段,字词的教学是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回顾自己的课堂,“欣赏”“山峦”“展翅欲飞”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理解,都只是学生读读,老师说说就过了。而对于读准、理解到位等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本就没去了解掌握,而是心急的进入下一环节了。

个性是对于感情朗读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至于学生读地效果并没有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从而语言美的感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是对于“山石像……”这个关键句的教学,显得有点无序啰嗦了。对于这样的句子,首先是得解决读通的问题,再是理解写了什么,资料的理解,之后再是方法上渗透,最后是拓展仿写。

而我在课堂上,虽然设计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课堂智慧,当自己的思路被学生的一句提问打断后,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完全乱了秩序,再由于之前字词上花了太多的无用功,导致最后的仿写环节根本没来得及实施。也是本课最遗憾的一点。最后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感觉成了一句空话。

整堂课下来,由于急着去完成教学过程,对于课中,学生的提问,学生的课堂秩序等,我没有去加以重视并引导,整堂课下来就是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自导自演,自己成了主角,学生却被沦落成了我的道具、配角。这是本课的失败。这次上课,真正地给自己上了一课,让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清楚了自己日后的努力方向,真心期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提升自己,造福学生。

《小学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