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教学》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吾爱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多学者对于理论与实践的二者辩证关系,持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理论应当滞后于实践,其他人则认为理论应当超前于实践。孰对孰错,无法一锤定音,双方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也都存在着偏执。笔者认为二者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理论来源于实践;高级层次:理论高于实践。
毋容置疑,理论一定要结合实践,脱离了实践而得出的结论是谬论。实践具有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体现在和社会的同步方面。通过归纳法而得出的理论,一定局限于实践的范畴之内。这就如同数学上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当时的社会实践可以视为A,衍生出的理论视为A’,发展中的社会实践为B,不难得出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很明显,单纯地认为理论只能来源于实践,这种思维会严重地束缚理论的发展,进而减缓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很多时候,人们不相信科学的一大原因,不是因为科学的不合理性,更多的是因为理论的“滞后性”,而无法产生全面而又前瞻的科学解释。
从“五I”到“吾爱”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发展,这其中饱含了黎利云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对学术的专研。一种理论的掌握最难的实践,实践也是传递。
黎利云老师难能可贵的是将这种理论用于指导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黎利云老师在上课时传授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用“吾爱指导学生爱人和有感恩之心,对参观的学校回复感谢信等等。在到其他学校做交流时,直言不讳的指出问题,用吾爱指导课程反思。
在生活中,家庭中指导儿子用吾爱学习骑自行车的事件真是读来趣味横生,这也恰恰体现了黎利云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吾爱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吾爱教学》这本书中,上篇我看到了吾爱的深奥的话,下篇我就看到了《吾爱》的朴实近人。真的就像张楚廷教授说的那样,“五I理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可以,五I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大家都离不开五I,都践行着五I。”然而就是黎利云老师这样明白和自觉的践行和建设五I的才是少之又少。
文章中作者提到的六种教育目的:让学生更富有(文化)、更智慧、更高尚、更高大;让学生在知情意方面都得到发展;让学生走向真善美;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一个超越了过往的自己,一个获得了新的生命的自己;让本是人的人更会做人;让学生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以及五I课程观,包括“信息、兴趣、直觉、质疑、智慧”,认为“信息宽于知识,兴趣先于意志,直觉贵于逻辑,质疑重于聆听,智慧高于聪明”。
具有作者独特的见解,让人十分惊叹。而后作者在文中说到教师的目的,不同科目教师的目的,学生的目的,校长的目的,会一样吗?还有教育行政当局的目的,文本中的目的`,学生家长的目的,都会一蹴而就地确立于当初吗?那些确立起来的目的不会调整吗?早已达到了的,不需要把目的再提升一下吗?有些达不到的,不需要降一点而硬撑着吗?教学过程会直线地发展而不迂回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人引发思考。整篇文章用科学的思维去诠释教育的目的,文中的五I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涉及到生活,教育,思维等等,十分耐人寻味。
刚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的几个英文单词就吸引了我:Information、Interest、Inquiry、Intuition、Intelligence,分别是信息、兴趣、质疑、直觉、智慧。
它不同的图示代表着不同的理解方法和角度,五个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了多样的化合关系,“五I”立足于中国课程的历史和现实境遇,立足于对美好教育生活、美好人生的强烈向往,因而具有教育现实批判性和教育实践指导性。
“信息”是体现教学意义,课程意义的根本实体,主要部分,信息的泛知识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是我们理解信息的三个要点。“兴趣”是情趣,是志趣,是与健康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兴趣,兴趣的三个要点: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质疑”具有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智慧”:优秀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智慧的课程,智慧具有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直觉”: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具有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黎老师从张楚廷教授的五I实践,吐鲁番的五I实践,总结经验,开启了自己的五I实践。让五I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让学生也爱上五I,并运用五I开展家庭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